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西藏黄金面具待解的文化之谜

时间:2018-04-01 09:10     来源:未知    作者:网上百家乐投注
西藏黄金面具待解的文化之谜 

■故如甲木寺出土黄金面具

首都博物馆近日举办了“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一面刻画有独特神秘纹饰的黄金面具摆在展览第一部分“文明溯源”显眼位置,成为本次展览最具人气的展品,这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第一面黄金面具。

面具背后衬托的丝织品,是典型的来自中原汉地的织物

2009年7月,筑路工人在西藏札达县西郊修建巴木公路时,推土机翻开一座埋葬很深的洞式墓。墓室内放置有方形箱式木棺。木棺经年累月发生倾斜、错位,面具从死者面部滑落到胸前,炎炎烈日下,透过细细的沙尘反射出刺眼而诱人的光芒。

这件面具14厘米见方,薄如纸片,大小与真人面部相仿,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而成。冠部呈长方形,錾刻出三座并列的塔形祭坛,顶部有圆形穹顶,与早期佛教时期的窣堵坡非常相似。每个祭坛两侧各刻一只立鹤,祭坛前方各刻一只羊。面部有一部分重叠在冠部之下,重叠部分有两排小孔,用丝线将两部分连缀在一起。面部刻出精细的五官,圆目修鼻,甚至表现出人中和法令纹,五官和刻痕都用红色颜料勾勒,显得颇有生气。面具周缘有一周小圆孔,两个一组,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残留有打结的系带。丝织物后面又用薄木片加固,通过系带与丝织物缝制在一起。

面具背后衬托的丝织品,经实验室分析属于平纹经锦,是典型的来自中原汉地的织物。根据对出土动物骨头的碳14数据,该墓葬年代在公元2世纪前后,正值中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量来自于内地的丝绸通过河西走廊和南疆输入中亚和西亚。

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共发现3具黄金面具。

这块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的鸟兽图案的丝绸

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

2010年,在距离札达县城100公里的门士乡故如甲木寺门前,僧人们偶然打开了一座深埋的古墓,一批像藏服一样花花绿绿的东西被取出。当这批文物辗转进入考古学者的视野时,大家都不禁惊呼起来——丝织品!人们认为,这是西藏第一次真正出土丝织品!不仅如此,在其中一块丝织品上,还有汉隶“王侯”字样,同时伴有大量典型的汉代纹饰。

这件“王侯”丝织品在此次首都博物馆展览中也有展出。研究认为,这块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的鸟兽图案的丝绸,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而“王侯”铭文禽兽纹锦为墓葬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断代。其中,汉字“王侯”及其镜像反字在3世纪至4世纪和公元455年的尉犁营盘墓地以及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也出现过,由此可知该墓葬的丝绸年代应为3世纪至5世纪。通过对墓主人骨骼进行加速器质谱计碳14测年,也将其断代为3世纪或4世纪初,与丝绸图案显示的年代吻合。

美国考古学家在尼泊尔的穆斯塘萨木宗墓地也发现了丝绸残片,研究表明同样来自中国,这在尼泊尔考古中是首次发现,可见早在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喜马拉雅山地带。

这幅丝织物以藏青和橙黄双色呈现图案,其构图大致可分为三层:一层为波浪形的曲波纹,每组波浪纹当中有一对相向而立的鸟,对鸟身下脚踩着植物纹样,有“山”字形纹样衬托,波纹中有四蒂纹显现;第二层为如意树构成的几何形空间,在其间布置以双龙、双凤、双羊等,双龙仅具头部,与两两相从的双凤与双羊头向相反;第三层也为如意树相间隔形成的几何形空间,树之两侧各有一相背而立的狮子,狮子狮口大张,带有三重短羽的双翼,鬃毛上扬。值得重视的是,在每组动物纹饰的空白处,都有四个篆体的汉字,有学者释读出它们分别是“王”“侯”两字的正体和反体字。也有观点认为是四字一组,似可释读为“王侯羊王”4个字。

考古学研究认为

出土了黄金面具的墓葬应该同属一个考古学文化

2011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们组建了一支考古队伍,对这批墓葬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在这次发掘中,一位藏族老乡从近4米深的石砌墓穴内捡起一片皱皱巴巴的彩色小方片。这张小方片差点被以为是大风吹进来的一张糖纸而扔掉。但拂去尘埃后,人们发现,这竟然是一件小型的黄金面具。这件面具尺寸不大,约4厘米见方,面部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勾勒出五官以及牙齿和胡须,周边有一排小孔用以缝缀在其他软质材料上,在它被发现的位置周边还出土了一些琉璃珠饰,可能是与面具搭配使用的。

2012年下半年,在曲踏墓地II区出土了一件黄金面具,五官刻痕都用红色颜料描绘,印证了黄金面具的使用在札达地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葬俗。考古学者综合墓葬信息,推测其年代与2009年出土的那件年代相当。

考古学研究认为,这些出土了黄金面具的墓葬应该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涵盖了西藏阿里地区的西南部、尼泊尔木斯塘地区等,时间范围从公元前1世纪延续至公元5-6世纪。

根据汉、藏文献记载,这一时段内出现在西藏西部的、唯一可以与之对应的部族就是象雄。象雄在唐代时才开始出现在汉文文献记载中,被称为“羊同”。《唐会要》记载了吐蕃征服(642年)前象雄的统治范围和丧葬习俗,文中称酋豪死后“易以黄金鼻银齿”,可能指的就是黄金面具之类的器物。

古象雄人使用这些黄金面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考古学者推测,黄金面具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用以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进行面部装饰,辅之以朱红色颜料和金色丝绸,承托出死者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也发现过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这也可以从民俗角度对古象雄人使用黄金面具的原因给予解释。

喜马拉雅黄金面具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古象雄文明的冰山一角,同时也折射出1000多年前喜马拉雅两麓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融的局面延续至今。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