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时间:2017-07-05 09:3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6月20日报道:西藏,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也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而藏族文化因其神秘、古老、绚丽多姿,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艺术宝藏中令人眩目的一支。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年来,藏族传统文化的外界知晓度仍然差强人意。如何让藏族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西藏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成为上海援藏干部心中所系。为了推动藏族文化走向市场,走出西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他们一直在努力。

  成立文化公司,让拉孜“堆谐”走向市场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拉孜堆谐表演

藏族群众的能歌善舞众所周知。昨天,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拉孜县,记者欣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堆谐表演。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当地的表演者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在他们欢快的舞蹈,嘹亮的歌声里,让人感受到了高原人民宽阔的胸怀,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拉孜县是“堆谐”之乡,2008年6月,拉孜县申报的“堆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此之前,拉孜堆谐已经在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过,2014年5月,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更是受邀登上亚信峰会的舞台,为各国元首进行了堆谐表演。就在记者到达的这一天,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正在重庆参加巡回演出。

在拉孜县,堆谐作为国家级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在多媒体教室里可以欣赏到堆谐的音像资料,由于耳濡目染,连6岁的孩子都会唱上一段,舞上一段。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拉孜堆谐表演

传承无虞,在影响力上也有了一定建树,对堆谐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我们还可以做什么?上海援藏干部拉孜联络小组把目光对准了市场。“我们今年将成立堆谐文化旅游公司,把拉孜各乡镇的堆谐表演者集中起来,人员固定在50人左右,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最终目的是让其进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副县长陶文权如是说。

国家级非遗是拉孜堆谐一张靓丽的名片,应该想办法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陶文权认为,把非遗项目做成文化产业,将有利于增强它的竞争活力,“相信拉孜堆谐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会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红透世博红厅的《江孜印迹》即将来沪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江孜印迹》剧照

2016年,珠峰文化旅游节的上海活动周上,由上海援藏资金重点打造的大型室内剧《江孜印迹》在世博红厅连演三场,获得巨大成功。今年6月底到7月中旬,上海市民将再次看到这场来自西藏的生态文化盛宴,因为《江孜印迹》将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探索,赴上海浦东新区进行巡演。

《江孜印迹》是第七批援藏干部为发展西藏的文化产业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当时斥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国内海拔最高的实景剧,意欲通过这一展现江孜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歌舞、藏戏等民俗元素的原生态文化盛宴,改变原来在江孜“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吸引游客在江孜停留得更久一点。《江孜印迹》的演员大多来自当地的农牧民,其中大多数是贫困户,旅游旺季的演出给他们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很快,《江孜印迹》成了江孜的一张文化名片,更多人了解了江孜,也有大量游客来到了江孜。《江孜印迹》最初推出时几乎场场爆满,然而,随着拉日铁路的开通,原来处在拉萨到日喀则必经之路上的江孜,旅游业受到影响,《江孜印迹》的上座率也随之下降。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江孜印迹》剧照

如何让援藏经典项目发展得更好?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考虑的问题。

“对于援藏经典项目,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上海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组长、日喀则市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安告诉记者,2016年珠峰文化节《江孜印迹》的赴沪演出,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路。“当时为了让《江孜印迹》走进上海,我们特意打造了它的室内剧版本,演职人员也从原来的300多人缩减到90多人,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成本更小,更方便走出去的可能。”

王高安说,接下来将争取把室内剧版《江孜印迹》演职人员压缩到70多人,在江孜旅游旺季采取实景剧和舞台剧交叉演出的模式,缩减演出成本。在演员薪酬上,采取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分层,既可控制成本,又可提高演员积极性。同时,作为来自浦东新区的援藏干部,王高安还与浦东有关部门达成协议,《江孜印迹》室内剧版将在今、明两年的6月底至7月中旬赴浦东巡演,把来自西藏的原生态文化盛宴带到浦东市民身边去。

王高安表示,《江孜印迹》室内剧将继续保持传统,把传承文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演职人员中将近一半是江孜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西藏文化独具魅力,需要有更多人来了解她,热爱她。相信传统文化将在‘走出去’中彰显更多活力,文化产业也将在交流和互融中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并给当地藏族群众生活带来更多改变。”王高安说。

  把“藏族文化活化石”带进乌镇戏剧节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昂仁藏戏

在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中,还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被称为“藏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藏戏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戏用藏语的古韵发音,剧目极具故事性,剧本是藏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然而,因为鲜少走出去,藏戏“养在深闺人未识”,也被称为高原“遗”珠。

然而,今年10月份,来自日喀则市昂仁县境内的日吾其迥巴藏戏将会亮相乌镇戏剧节,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戏剧平台上,向国内外、业内外观众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外宣办副主任田冰是这件“大事”的促成者。

田冰告诉记者,藏戏由十四世纪著名的成就者唐东杰布在修建桥梁之余创立,故事多取材自藏地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藏戏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卓瓦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个主要传统剧目。藏戏的剧本是藏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俗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砥砺奋进的五年】让藏族文化走出去 他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说明:昂仁藏戏

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源地,境内有蓝面具藏戏的三大表演流派,大大小小80多个民间表演团体,表演者都是农牧民,表演鲜活,极富原生态韵味。然而,这些民间团体总体处于自由生长状态,流派传人青黄不接,对藏戏保持多样化以及传承发展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名外宣干部,我深知,一种艺术形式要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甚至喜欢上它。”把藏戏带出西藏,带出西部,让更多国人了解它,成为田冰迫切想要做成的事。

为此他跑了几个县,与当地的藏戏表演团体反复讨论,同时与乌镇戏剧节主办方积极沟通,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最终敲定,昂仁县境内的日吾其迥巴藏戏将代表日喀则藏戏亮相乌镇戏剧节,并将连演三天。

把藏戏带出西部,带到乌镇戏剧节,除了弘扬传统文化,田冰还有另一层考虑:“我们的演员都是来自西藏的农牧民,他们就是最鲜活的中国西藏故事的主人公。希望那些对西藏充满向往,但却无法亲身去体验的人,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西藏的改变与发展。也希望藏戏能通过乌镇戏剧节这个平台,走到更大的舞台上去,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