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西藏共落实到位产业扶贫资金110.27亿元 全球

时间:2017-12-19 12:50     来源:未知    作者:网上百家乐投注
西藏共落实到位产业扶贫资金110.27亿元 全球

今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哪些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在全国来讲,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涉及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简称“三区三州”)。西藏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唯一的省区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有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任务艰巨的特点。西藏地理气候类型多样,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深度贫困原因各异。地方病高发区和灾害频发区是贫中之贫;深山峡谷区是困中之困;高寒纯牧区是难中之难;边境特殊区是坚中之坚。啃下这些硬骨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1月底至12月上旬,记者随“新华社记者深度贫困地区采访调研”采访组接连探访了那曲地区、昌都市、林芝市,一路走村入户看变化、观发展,探寻西藏深度贫困部分地区如何攻克深度贫困,引导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易地搬迁“挪穷窝”,安居乐业奔小康

今年66岁的藏族老人来边,是昌都市贡觉县雄松乡夏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居住在村中祖辈留下的老屋。位于横断山脉金沙江西侧的夏雅村,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均耕地0.84亩,全村9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由于地处高寒峡谷山区,地势陡峭不平,长期以来,夏雅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土夯的、低层畜养牛羊、二三层住人、顶端晾晒农作物、高达十几米的地势险要山坡上的“碉房”里。

“不多久,我们就能搬到林芝的新家去了,特别期待。”来边对记者说,“我们世代生活的这个地方叫‘三岩’,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挂、畜在岩上放,一年忙到头,收获寥无几。为了我们的子孙接受好的教育,年轻人有事能挣钱,我们能安享晚年,党委、政府帮我们搬出这个穷山沟,让我们在条件好的地方安家,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现在只希望早日搬迁。”

昌都“三岩”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雄松乡党委书记扎西平措介绍说,“三岩”地区自然生产生活条件差、思想闭塞、经济落后,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唯有搬迁才能拔掉穷根,找到致富出路。因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三岩”片区实施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目前,整个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稳慎推进。

协雄乡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记者来到昌都市丁青县协雄乡朗通村,看到了“藏家新居”的壮丽景观:白墙红顶,藏式小院,一座座整齐的现代化新居依山而建,在蓝天白云中格外亮眼。

朗通村贫困户罗布巴塔如今不仅有了120多平方米的藏式别墅,在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也有了固定的工作,谈及乔迁体验,他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安居才能乐业。对贫困群众而言,要想“过上好日子”首先要“住上好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发展问题的根本举措。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往何处搬、如何稳得住、怎样能致富……这些核心问题如何有效破解并如期实现预定目标?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和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分析我区脱贫攻坚形势,精心编制规划,研究对策措施,提出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的要求,号召全区各族人民齐动手,实现“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标。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自治区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坚持搬迁与产业、安居与乐业同步,统筹扶贫搬迁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就业、医疗、教育等条件改善相结合。截至10月底,2016年安排的329个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竣工322个,累计完成投资53.34亿元,7万余人入住。

从藏北草原到藏南喜马拉雅,从藏东大地到藏西高原,贫困群众的“安居”梦变得触手可及。

创新思路强产业,夯实脱贫“硬支撑”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6年以来,自治区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投融资渠道,已投入逾百亿元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业、天然饮用水业等。

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围绕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或者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全区共落实到位产业扶贫资金110.27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75.28亿元,累计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030个,其中已完工188个。辐射带动20多万人受益,直接带动5.12万人脱贫。

“那曲地区有11个贫困县、114个贫困乡(镇)、1190个贫困村,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形势十分严峻,任务艰巨繁重。”那曲地区扶贫办副主任毛志凌说,“那曲作为全区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措施就必须精准有力。因此,今年以来,那曲地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关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部署,紧紧围绕总体战略和‘4+6’措施,以牧业、旅游、物流为重点,同时围绕旅游引发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和其他扶贫‘短平快’项目,促进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全年计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8个,总投资49.98亿元,总体带动4.5万人脱贫,受益群众10320人。同时,在做好产业扶贫规定动作的同时,那曲地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比如,优先发展牧业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深化产业领域对口支援模式等。”

产业扶贫,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那曲地区着重走“抓两头促中间”的牧业发展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11月底,全地区已投入运行产业扶贫项目57个,预计实现产业扶贫项目经营项目收入2500余万元,贫困群众参与、入股、分红等方式,全地区1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

索县位于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处,是那曲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县,也是全区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索县组织了9家优秀合作组织成立索县嘎布股哲有限公司,经营实施特色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民族手工艺加工、清油加工、土特产加工、糌粑加工、藏装加工等项目,290多户入股群众受益。同时,该县为推动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成立嘎秀“领头羊”牦牛养殖合作社,先后购买1107头牦牛,169户1075人入股,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此外,还成立索县亚拉镇诺儿邦工贸有限公司,农牧民2386人入股参与建筑、砖厂、混凝土拌合站、液化气站,酒店、超市等项目,分红150万元,有效带动亚拉镇2000多人,15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索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次仁龙培表示,贫困户要脱贫不返贫,产业支撑是重要保障。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索县将继续以“抓两头促中间”的牧业发展思路为指引,狠抓畜牧业产业脱贫,抱团发展,切实夯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确保贫困群众得实惠、增收入。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强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一直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针对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智志双扶工作,使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振脱贫士气,增强脱贫能力。

巴青县位于那曲地区东部,怒江上游,唐古拉山从巴青县中部穿过,县域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是我区重要的牧业基地,一直以来,挖虫草是巴青贫困户群众最大的收入来源。

“我们对贫困户着重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有尊严’的自我脱贫意识,看到群众的思想、消费观念积极转变,我们很欣慰。”巴青县副县长索朗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针对县域存在超前盲目消费、“等、靠、要”等陋习,近年来,巴青县以县级干部带队,乡镇主要领导参与,深入村户开展新旧社会对比,国家现行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心关怀及优惠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让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在国家的好政策下,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实现主动脱贫。还充分利用特产的季节性时期,组织广大贫困户收集黄蘑菇、人参果、然巴、采摘草籽等增收致富,利用乡镇发展势头好的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通过劳动入股等形式,积极主动在项目建设工地以工代训、以工代劳增加收入,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同时,巴青县就贫困户虫草收入如何合理规范消费作出严明规定,将虫草收入划分为4个部分,30%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30%用于偿还亏空,30%用于日常开销;10%用于家庭基础设施建设。

“扭转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把思想教育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通过综合施策、组合帮扶,继续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以看得见的脱贫致富实际效果促进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我们不仅要让更多的村民有一份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让贫困户的精神也真正富裕起来。”索朗畅谈着县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奔小康的决心和期待。

在林芝市,记者同样感受到移风易俗给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带来的可喜改观。林芝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林芝农牧民富起来,不断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扶懒,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强化技能技术培训,让他们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全市发展前景焕然一新。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仅要攻克“物质贫困”的堡垒,更要跨过“精神贫困”的桥头。无论是哪种举措,都是为了改善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