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历史的选择 伟大的创举

时间:2018-03-27 10:42     来源:未知    作者:网上百家乐投注
历史的选择 伟大的创举

  3月18日,拉萨在初春雨雪的滋润下,银装素裹。拉萨城内树木、屋顶、车身、草坪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圣洁之美扑面而来。正值周末,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龙王潭公园,或者远足南山,呼吸那纯净湿润的空气,欣赏美丽的初春雪景。这是拉萨普通民众的一天,同样也是西藏各族人民,抑或从遥远的他乡来到西藏的游客,随时随地可以感知到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新西藏。
 

  1965年9月,伴随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矗立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前广场南侧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曾默默地记录下那一伟大时刻。从此,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一道,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平等发展、共同繁荣进步的光明大道。

  发展与进步 一个崭新的新西藏崛起

  50多年来,斗转星移,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爱下,雪域高原走完了其他地方千余年走完的社会发展道路,发生了震烁古今的沧桑巨变。经过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延续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实践以来,西藏自治区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全区市(地)、县(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大代表之家”实现全覆盖,部分行政村建起“代表小组活动室”。

  自治区人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通嘎介绍,伴随新型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政治观念的传播,西藏百万农奴和旧时封建贵族等都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现代公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行使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政治权利,极大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川藏铁路提前上马,墨脱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9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全区公路里程由6.5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高等级公路由37公里增加到660公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西藏好水”品牌凸显,年销售突破80万吨;全区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实惠之多,令人瞩目。

  大力改善民生 高原各族儿女共享发展成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进步提供了深厚的内在动力,其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正深刻改变着西藏人民的命运和精神面貌。

  塔玛村,位于拉萨城区东南角,紧邻拉萨河。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村落,因为昔日它又被称为“冲拉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更名“塔玛”即藏语“红旗村”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村村民的一致意愿:“一心要跟党走,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一栋栋极富民族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新楼整齐排列,全村近千户居民全都搬进了宽敞明亮“一楼一底”新房。村集体经济仅固定资产就达3亿元,年底家家户户每人都有分红。村里的旅游业、特色餐馆、客栈样样俱全……

  从“冲拉村”到“塔玛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沧桑巨变的一个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道路。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后实施了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创建等多项维稳措施,构建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僧尼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拉萨供暖、大学生就业等民生工程,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把全区寺庙在编僧尼全部纳入社保体系,政府每年补贴2600多万元,实现在编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委主任赤列多吉说。

  这是党的治藏方略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实践。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落脚和忠诚实践。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闪耀着执政为民的光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的心田。如今的西藏,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病有所医,“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实现“小病不出乡”;居有所住,230余万名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学有所教,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沧海变桑田的雪域高原,各族群众已经越来越有“获得感”。

  建设美丽西藏 传统优秀文化绽放异彩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从婚丧嫁娶到语言保护,从宗教信仰到文化传承,300多部地方性法规性质的决议和决定守护着西藏的独特习俗。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宁肯发展慢一些,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区发展大局,确立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条底线”,将生态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带,冻土层厚、风大天寒,极端自然条件导致地区所在地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

  然而,目前这一局面正在悄然地改变着。那曲地区林业局局长米玛次仁说:“在中央、自治区和那曲地委、行署的关心支持下,那曲地区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工作,5年来退耕还林7200亩,重点区域造林8410.7亩,实施生态防护林1.28万亩。”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辽阔与苍茫一路随行。而在距离古格王朝遗址只有十几公里的札达县托林镇住着一位耄耋老人,她叫卓嘎,当地人喊她伊比卓嘎。伊比,阿里方言,即老奶奶。

  “在旧西藏,每个农奴家里要出一个年轻的女孩儿跳宣舞,因为家里穷,去跳宣舞可以吃饱肚子,就去学了。那会儿,我22岁。”如今,88岁的卓嘎满脸褶皱却由衷幸福地微笑着说。

  时过境迁,卓嘎做梦也没想到,曾经卑微的自己已在今年初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从高亢雄浑的藏戏到色彩绚丽的唐卡,从沧桑深邃的古格遗址到飘香千年的秘制藏药,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上,西藏特色文化犹如雪莲花般神秘、圣洁。历经半个多世纪,西藏特色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

  从布达拉宫到萨迦寺,从《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到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一大批寺庙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巨大的发展变化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