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时间:2017-07-25 14:0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

  

商河秧歌古村内的演武场商河秧歌文化成为旅游一大卖点。施家崖村村民正在查看蔬菜长势。长清区平安街道伟农庄园的设施农业
  “春到花香漫田园,夏临牡丹呈艳态,秋来瓜果满枝头、冬日山川色斑斓……”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推广,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那“田园综合体”究竟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农民能从中受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实地探访了我市几家在“农业+旅游”“农业+产业”等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典型村庄,看看他们是怎样让农民把种农田变成种“风景”,把美丽风景又变成美丽经济的。
  以旅游为先导在文化特色上做文章
  一提到商河的旅游资源,市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温泉休闲度假,但其实商河最原始、最有特色的还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地位于孙集镇袁窦村、杨庙一带。坐落于孙集袁窦村的秧歌古村,以鼓子秧歌文化为切入点,将农村与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道路。
  近日,记者来到秧歌古村,欣赏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秧歌盛典。身披草席,手举草伞的男子,在圆形的祭祀场上跳跃飞扬,时不时发出的怒吼体现了男性舞蹈的阳刚之气。一场表演结束,记者发现表演者脸上布满汗珠,但每个人都乐呵呵地谈论着。“跑一场,痛快!”秧歌古村的负责人李传英说,“这些场景还原了当时的祭祀场景,这些场地都是请专业人员来设计的,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秧歌的起源。”
  据了解,秧歌古村是由济南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建。该公司于2016年,投资1270万元,将袁窦村整体打造成为以鼓子秧歌传统文化为支撑,以水产养殖、特禽养殖、瓜果采摘、垂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产业化运作模式,通过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给当地农民群众寻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达到了“以企强村、村企共赢、农民受益”的效果。
  谈起对“田园综合体”的定位,李传英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应该以旅游为先导,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他表示,传统村落多是积久聚居而成,在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各有其原生态特色,建设田园综合体应注重保护和发扬原汁原味的特色,而非移植复制、同质化竞争。“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居民体验农耕生活、欣赏田园风光、品味乡村土产、了解风土人情等乡村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有足够的空间在‘特色’上做文章。”李传英说道。
  以设施为支撑多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
  离开喧嚣都市,呼吸清新空气,感受花海浪漫,体验农耕劳作……如今,久居樊笼的市民,特别向往一处“复得返自然”的农村田园风情。对于乡村来说,唯有保留其原生态,才能达自然之真。“田园综合体”应尊重和发扬农耕文明,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创新形式,真正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因此,它的核心产业是农业。当然,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硬件和提升服务水平,必要的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但应符合乡村肌理。
  近日,位于长清区平安街道的伟农庄园内,锣鼓喧天,精彩的舞狮表演使得现场格外热闹。这天,伟农庄园现代农业综合体一期项目花卉奇石市场正式开园。同时,修缮一新的农家乐盛装开业,这标志着伟农庄园在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据伟农庄园负责人董伟介绍,去年,他们借助“现代农业综合体”惠农政策,一期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四座玻璃连栋温室,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良好的环境目前已吸引了15家商户入驻了花卉奇石市场。本次花卉奇石市场、农家乐的开业,是伟农庄园在餐饮接待、休闲观光、花卉展销三大功能分区的补充和完善,增加了市民来园区后的休闲观光体验性,深化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伟农庄园定位于生态庄园发展,在目前的建设中正逐步完善果蔬生产和配送、生态酒店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园区采摘业及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同时,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我认为,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只能是一副空皮囊。”董伟表示。
  以产业为核心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受益
  荷叶田田,荷花初绽;鱼戏水中,鸥鹭成行……近日,在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旱地浅水白莲藕生态园,58个白莲藕池塘,共350余亩种植基地展现眼前,周边将机井打造成的碉堡及丝瓜藤蔓围绕起来的绿色长廊环绕其中,宛如步入江南水乡。不仅景美,这片生态园出产的水果莲藕,每亩能带来万余元纯收入,莲藕生产带动整个乡村富起来。
  “2013年试种了20余亩,当年就见到了可观收益。随机经土地流转,整合土地,村民积极入股,建设这一荷香生态园。临近朱各务水库,引水方便,种植白莲藕的同时,养殖鲢鱼、草鱼等,鱼成了‘清道夫’,让水变活变清,保持良好水质,从而增加白莲藕产量。”谈起施家崖村当初的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恒起介绍说。
  据了解,施家崖村是个小行政村,121户人家,430口人,村里没啥产业,集体经济也没啥来源,多年来村集体收入一直保持赤字。看着农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作辛苦却换不来几分财富,村里的党员干部也觉得“脸红”。怎么办?刚开始,张恒起想到的还是从自己最拿手的传统农业入手,搞浅水藕种植。“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的是,施家崖人一步就跨进了生态农业这个“时髦”的“门槛”里,莲藕种植“生金”又“增绿”。
  从试种20亩,到现在流转全村土地500多亩,去年已实现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摆脱了“空壳村”的称号。2015年出产优质白莲藕800吨,产值1000万元,股民分红20万元。2016年又利用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村扶持资金,新开发30亩荒地,发展白莲藕、药用菊种植及锦鲤观赏垂钓项目,在2015年基础上,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


  谈起“田园综合体”这个当下“农业圈”内的热词,张恒起表示,“田园综合体”是一套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集中要素资源对乡村进行整体地规划、开发和运营。在此过程中,应当利用好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对土地经营进行中长期产业规划,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此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础。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既可以在其中就业,还可以通过股权、租金等方式获得收益,做到充分参与和受益。如此一来,既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也充分保护了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