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西藏党员致富不忘乡亲

时间:2017-12-26 09:17     来源:未知    作者:网上百家乐投注
西藏党员致富不忘乡亲 


  2016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山南市乃东区、林芝市巴宜区和昌都市卡若区等5个县区率先脱贫摘帽。

  近日,记者跟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采访团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市,实地采访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成效。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最多的是各地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场面,听到最多的是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介绍说,“西藏自治区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贫困群众不离乡土或者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党员带头干,大家跟着干

  从一个生态破坏、土地沙化严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入为0的“落后村”,到如今村民自发上山种树,村集体有了党员合作社、养蜂合作社,可以生产面粉、糌粑、蜂蜜等自主品牌、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接近1万元的“先进村”,党的十九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南木林镇仁欧村村委会主任尼玛石曲看在眼中,喜在心头。

  “党的好政策在引导着我们一步步迈向幸福美好的生活。”谈到仁欧村的变化,尼玛石曲说道。

  仁欧村群众以前仅仅依靠种植青稞和零星的打工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群众生活困难。近年来,一批头脑灵活、聪明善学的党员群众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过上了好日子,但他们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仁欧村群众继续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而尼玛石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4至2007年,尼玛石曲在南木林县开起了修车铺,承接维修自行车、更换汽车轮胎及焊接的活计,后又趁着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东风,成立了南木林镇仁欧村农民施工队。由于踏实肯干,肯吃苦,2013年,在西藏自治区农科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以他为牵头人,在南木林镇建立了养蜂基地,带动村里17户群众养上了蜜蜂,每年实现销售纯收入30多万元。2014年,尼玛石曲抓住商机,先后在村里建起了面粉、菜油两家加工企业。由于严把产品质量关,服务周到,信守承诺,他的企业每年销售菜油2.4万多桶、面粉1000多袋,销售收入连年增长。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尼玛石曲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村里的其他群众。

  同村的巴桑告诉记者,“在尼玛石曲主任的帮助下,我掌握了牛、羊、鸡的养殖技术,日子越过越红火。”

  尼玛石曲带领仁欧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仅仅是西藏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党员带头干,大家跟着干,这是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一大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党建促脱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理念,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致富能手示范引领、贫困党员带头脱贫、农村党员奉献力量等多种形式,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党委领路、党员争先、群众奋发的脱贫攻坚新局面。

   牦牛是固定资产,放牧也是上班

  “在美丽宽广的草原上,乌黑的牦牛,恰似黑珍珠洒满碧玉的草原,感谢赐予我们幸福的生活。”这首在帕里高原广为流传的歌曲,生动的再现了牦牛在西藏牧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帕里牦牛是生活在帕里草原上的特有物种,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被人称为“雪域精灵”。帕里草原位于亚东县境内的帕里镇,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素有“高原第一镇”之称。

  牦牛浑身是宝。牦牛毛是藏区牧民生产生活重要保障的话,而牦牛肉则是牧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受传统的生产、养殖和销售模式的影响,帕里牦牛的出栏率较低。

  今年9月,在亚东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县615户农牧民通过牲畜作价投资的形式入股,其中建档立卡户162户612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岗位62个,年实现人均增收36000元。

  亚东县县委书记舒成坤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牦牛作为固定资产,每头每年可分红650元,草场每亩每年可获得0.5元收益,在公司上班的员工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不论是乃东区的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巴宜区的藏香加工厂还是亚东县的帕里牦牛发展有限公司、鲑鱼养殖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化运作等模式,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规范了经营管理,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了贫农群众增收致富,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上世纪90年代初,西藏各地群众环保意识较弱,各地大量砍伐森林。

  “当年砍伐是为了生存,现在植树造林更是为了生存。”林芝市巴宜区副区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改变群众多年的生活习惯并非易事。经过严格执法和多次的宣传教育,群众对法律有了敬畏之心,思想有了转变,巴宜区7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作为群众护林员积极投身到参与保护森林、争当生态战士的行动中,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近五年来,巴宜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三项齐增长,现有3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及1个湿地公园,林地面积达4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843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87%,林下资源及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成为西藏东南部名副其实的“生态屏障”。

  “我们使用林业局工作人员修剪下来的柏树枝作为制作藏香的原料之一,仅这一项就能节约近10%的成本,所以我们把森林称为公益林、生态林、致富林。”巴宜区加定村工布产业开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达瓦平措说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生动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陆华东告诉记者,“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西藏作为整体深度贫困地区,又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在下一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将用好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增加生态补偿岗位,新增岗位集中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加大生态脱贫力度,广泛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让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让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脱贫。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