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雪域风情 圣地之旅 文艺天地 互联时代 政府上网 西藏旅游 西藏风情 西藏文化 西藏教育 西藏公益 生活

进军西藏路上,那个年龄最小的女兵

时间:2018-01-27 09:09     来源:未知    作者:网上百家乐投注
进军西藏路上,那个年龄最小的女兵


原江孜宣传队的演员与高世珍(右)久别重逢。

1950年,解放军第18军奉命进军西藏,揭开了雪域高原历史最辉煌的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又一次震惊世界的革命壮举。18军四万多进藏将士中还有1100个女兵,其中包括70多名途经四川、青海招来的藏族姑娘。她们与男兵一样爬雪山过草地,站岗放哨,赶牦牛住帐篷,又大多能歌善舞,藏族女兵还具有藏汉两种语言的会话优势,为采购物资、联系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进军路上最活跃的群体,一道靓丽的风景。

进藏女兵中有三个年龄最小,只有11岁,而且是清一色藏族。人们不会忘却她们的名字——高世珍(格桑卓玛)、小次仁、贺平。她们为什么要挣脱父母温暖怀抱报名参军,怎样以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的惊人毅力,凭借两条柔嫩小腿翻越崇山峻岭抵达拉萨?又如何在艰苦环境里锻炼成长,与高原百万翻身农奴一道度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坎坷、漫长而又辉煌的岁月?一直成为人们热情关注的话题。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前夕,我专程访问了当年我在江孜记者站工作时的老邻居高世珍。高世珍于2005年从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上退休,返回四川,定居成都。因为进藏时年龄最小,退休时便一跃成了在藏工龄最长的“老兵”。光阴荏苒,当年两条长长的辫子换成了盘结在头上的花白发丝,但仍然精神矍铄,说话像当年一样快言快语,待人随和,“老李,别叫什么‘书记’、‘主席’的,还是按过去习惯,就叫我‘小高’吧。”

又哭又闹去西藏,“我无怨无悔”

11岁的小姑娘,三年级小学生,哭着闹着要参军进藏,在今天看来确实不可思议。她知道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险吗?她预见到此行可能将一去不返吗?我很想听到高世珍的几句诸如“解放百万农奴”、“长期建藏,视死如归”之类的豪言壮语,一定会掷地有声,为她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高原岁月增添光彩。但是我反复启发询问都没有收获。“说实话,我那时什么都不懂。只感到参军很光荣,能当一个女兵更神气得不得了。”

高世珍的故乡德格县原属西康省管辖。1949年底,当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向大西南开进的时候,国民党省主席、大军阀刘文辉起义投诚,德格也顺理成章宣告解放。政权交替显得十分平静。真正热闹起来是在1950年春天,一拨一拨解放军涌向这个金沙江畔的古老小城,《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欢快旋律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高世珍深切感受到新生活的明媚阳光。不久她就知道其实那么多解放军并不打算在德格久住,而是要借助这条千年茶马古道继续西行,解放祖国大陆的最后一片土地——西藏。全县藏、汉族同胞积极筹备牦牛、粮草,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她的哥哥率先报名参军进藏,让高世珍羡慕得心痒。10月,德格又来了一支女兵队伍,大都是从甘孜、康定一带刚参军入伍的藏族姑娘,扎两条小辫,一身草绿色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好神气啊。原来女孩子也可以当兵!就在那一瞬间,小高下定决心,我也要参军,我也要到西藏去。

部队负责人对这个贸然闯进来的小姑娘端详良久:身体瘦弱,一脸稚气,分明是个小娃娃嘛,能经受得住数千里雪山大江的长途跋涉抵达拉萨?死活不肯答应。急得小高大哭大闹了一场,还理直气壮地点出她认识的某某、某某女兵的名字,年龄和我差不离,为什么我就不行?一些女兵也围拢来为小高说情,证明小高家庭贫苦,能吃苦,是个好苗子。“磨”得部队负责人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与德格县有关部门商量后再予定夺。第二天,小高早早来到县府二楼一间办公室,军、地双方被她的决心打动了,夸她“人小志气高”,破例录取了这名小兵。给她发军衣、军鞋的时候,竟然连最小号的服装都太大,姐妹们不得不将裤脚往里叠了很长一截缝上,仍然拖在脚背上,小高还得意洋洋地说道,“没关系的,过几天我就长高了。”部队向昌都进发前一天,部队领导带她去向亲人告别,两个弟弟高兴得抚摸着姐姐身上崭新的军装,父亲却左看右看都高兴不起来,新军装掩饰不住女儿稚嫩的身躯,还没有步枪高嘛,翻山越岭的艰险他是领略过的,心痛得有些生气,一再希望她长大了再走。但女儿参军意愿已经不可更改。第二天,老人家执意要给唯一的女儿送行,跟着部队走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听首长的话,好好学习,爱护身体。小高就这样依依惜别故乡和亲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祖国边疆的万里征程。

进军西藏的第一站是昌都。出发时,昌都战役刚刚结束,西藏地方政府被迫派出和谈代表去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为迎接和平解放后的繁重工作,云集昌都古镇的各路大军在云南坝成立了一所干部学校,高世珍被编入藏族战士培训班,提高文化知识,学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这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大开眼界,逐渐认识到参军进藏绝不是一个“光荣、神气”所概括得了的,她和同行的兄弟姐妹肩负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沉重担子。她好像猛然从峡谷登上山顶,隐隐感到能在西藏干一辈子是自己一生的最大荣光,学习和劳动都有了精神。

硕般多兵站,一个忙里忙外的小“通司”

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签订后,高世珍结束短暂学习,被分配到52师文工队当演员,随部队向拉萨进发。因为个儿矮,总是在节目中扮演小孩;因为年纪小,背背包总有好心的哥哥姐姐抢着代劳。但小高也不肯闲着,行军路上常常和一个叫强巴的男演员唱着临时编写的快板词给战士们鼓劲。虽然演技尚欠成熟,但战士们都被路边这两个文工队员的热情表演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

18军是一支敢打硬仗的战斗队,更是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宣传队、工作队。文工队也不局限于演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高世珍所在的52师文工队路过洛隆西边的一个山谷,那里新建立的硕般多兵站正急需一名翻译,按清朝沿袭下来的称呼叫“通司”。站长发现这个小演员藏语、汉语都不错,恳请文工队把她留下来当“通司”,于是小高被留在深山兵站当了两个月“通司”。硕般多是西康省到西藏必经的转运口岸,兵站新建,仅有几排简陋的木板房和军用帐篷,却担负着18军所有进藏官兵、物资和驮畜的转运接待任务,缺这少那是常有的事。大至购买柴草、雇佣牲畜,小到借用针头线脑,都需要与当地政府和藏族群众联系解决。“通司”实际上成了硕般多兵站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农牧民群众之间的“联络官”,工作十分繁忙。兵站正愁不能给这个唯一的女兵安排一间住房,高世珍已经在附近一家农户找到安身之地。房东是一位善良的藏族阿妈,与高世珍一见如故,像对亲生闺女一样亲热,每天晚上屈膝谈心拉家常,有说不完的故事。那时群众对新来乍到的解放军尚存疑惧,西藏反动上层更是散布许多稀奇古怪的谣言,刚在干部学校结束培训的高世珍都能及时给予揭露和解释,既为兵站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又有针对性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宣传了解放军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服务的宗旨和各项组织纪律。小高还建议路过兵站的文工队员与附近村民联欢,陪同兵站领导走访基层头人和贫苦群众,极大地密切了军民关系。一时间,远近村民还叫不出兵站负责人的名字,但都知道那里有一个会说藏话,会藏族歌舞的女兵叫格桑卓玛。每有路过硕般多的部队首长称赞兵站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站长就会提到高世珍的功绩,“小高真给我们帮了大忙。”不久,52师老首长阴法唐和周家鼎听了站长的介绍,为他们师有这样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女兵欣喜不已,问她想不想归队跟他们到拉萨去,她原本就是52师的兵,更克制不住对拉萨的向往,似乎拉萨才是自己参军进藏的终极目标,当场就爽快地答应了。

高世珍(右四)退休时与江孜宣传队队员的合影。

离开硕般多兵站那天,得到消息的村民手捧着鸡蛋、奶渣、大饼来给高世珍送行。小高牢记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格纪律,谢绝了乡亲们的礼物,但房东阿妈硬要把刚烙好的大饼塞在她的怀里,“你是我的闺女,哪有女儿不能吃妈妈大饼的道理。”高世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迟疑好一阵儿,才在首长的示意下,将大饼掰成两半,一半恭恭敬敬地送还阿妈,别一半小心翼翼地放进挎包。她带走的是对房东阿妈终生难忘的深情。

当年康藏公路尚未通车,沿途要涉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翻越达玛拉、依贡拉、丹达拉、瓦合山、冷拉山、色拉山等17座雪线以上的大山。高寒缺氧,身背沉重的枪弹被褥步行,还不时遭遇土匪的袭击,所有进藏官兵都经历着一场严峻考验。读老西藏的进藏回忆录,都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年仅11岁的高世珍肯定也吃了不少苦头,但回首往事,最让她动情的却是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对年幼藏族女兵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别人走两步的距离,小高必须走三步才能跟上大部队的行军速度,两个脚板磨起一个个血泡,疼得钻心。每当她掉队太远,自然就会有男同志停下脚步,弯下腰来强行要背着她走。她至今还记得有几个最艰苦的路段都是在老兵的背上度过的,他们分别是:洛桑慈诚,扎西朗杰,还有几位汉族大哥哥已经记不得名字了。翻越冷拉山正是隆冬时节,山东山西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寒风在耳边呼啸,快到山脊的时候,高世珍已累得大张嘴巴喘不过气来,头脑开始发晕,正巧阴法唐副政委从她身边经过,见她嘴唇发紫脸色煞白,立即招呼勤务员牵来他的坐骑,命令她骑着马赶快下山。而阴法唐副政委自己却是徒步翻越大雪山走过来的。

越往西走,后勤供应越是困难,虽然“十七条协议”明明白白写着“西藏地方政府应协助人民解放军购买和运输粮秣和其他日用品”,但西藏反动上层却拒不执行,进藏部队面临断炊的困境。高世珍记得翻过色济拉山后,官兵只能用蛋黄蜡、代食粉充饥,还是定量分配,“我们年龄小的女兵开初感到新鲜,次数多了就败味,吃不饱肚子。”上面给每个战士发了十几颗水果糖,很多大哥哥都把水果糖让给我们吃,“你们小孩儿爱吃零食,我们大人不喜欢。”我和小次仁信以为真,就毫不客气地收来吃了。长大后才知道,水果糖是大人小孩都爱吃的东西,他们分明是宁肯把困难留给自己,要让我们吃饱了好赶路。到距拉萨仅有两天路程的墨竹工卡,我们小分队开了一次工作会议,那天好奇怪,分队长告诉我和小次仁,“今天会议没有你们小孩儿的事,出去玩一会儿。”我和小次仁坐在帐篷外聊天,却尖起耳朵聆听他们说些啥,原来是全分队剩下的糌粑只够两个人吃两天了,怎么办?大家一致通过决议,将剩余糌粑都给我和小次仁食用,一定要支持两个藏族姑娘精神抖擞地到达拉萨。——而今提起这段如烟往事,高世珍仍然禁不住哽咽落泪,多好的战友,多好的部队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本月排行榜
Copyright@2017 西藏生活网-西藏人们欢迎您|  All Rights Reserved